首页>检索页>当前

推动中摩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典范

发布时间:2025-05-14 作者:王苑 裴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2025年1月9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健全教育国际战略合作体系,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找准国际交流合作的方位和职责,提升全球教育治理能力,促进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这意味着我国教育将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共建国家日益重视加强与中国的教育合作交流,推动双方跨文化人才的联合培养,以谋求共荣共生的世界教育体系。摩尔多瓦共和国(Republic of Moldova,简称“摩尔多瓦”)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一,位于东南欧北部,于1992年1月与中国建交。30多年来,中摩两国在政策制定、语言教学、教育科研等领域不断开拓教育交流形式,充分展现了两国对文明交流互鉴与人才培养的重视,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延续与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中摩双方可进一步扩大教育合作规模,加深文化交流。

摩尔多瓦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速”

摩尔多瓦十分重视与他国之间的教育合作。20世纪90年代末,该国正式使用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积极推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进入21世纪,摩尔多瓦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5月,摩尔多瓦正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与欧洲高等教育体制接轨。2014年6月,摩尔多瓦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推动本国高等教育发展向欧盟高等教育水平看齐。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摩尔多瓦正在建立校园网络,并通过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支持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1992年11月,中国与摩尔多瓦缔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摩尔多瓦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两国的有关机构在文化、教育、社会科学、卫生、体育、出版、新闻、广播、电视和电影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200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摩尔多瓦共和国关于在21世纪继续加强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发布,表明双方在教育等领域合作的坚定态度。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摩双方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合作得到进一步“提速”。2014年4月14日,中国与摩尔多瓦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摩尔多瓦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合作协议》,将相互提供奖学金的名额从10人增至20人。2018年7月3日,两国进一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摩尔多瓦共和国教育文化与研究部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文凭、学历和学位的协议》,推动了中摩双方高等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

当前,中摩高校合作项目主要聚焦学生交流、科研合作、师资培养等方面。

学生交流是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双方文化交流与理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国际视野与竞争力。两国政府均制定了奖学金制度,如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国别双边项目、摩尔多瓦互换奖学金项目,通过减轻学生出国留学的经济压力来促进学生流动。同时,高校也积极为两国留学生提供支持。例如,北京大学仍在招收摩尔多瓦来华留学生,并通过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为其提供全额或部分资助,涵盖学费、生活费和医疗保险费等;摩尔多瓦国立大学也面向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及黑龙江省有关高校选拔通过的中方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全覆盖支持。通过体验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环境中学习生活的方式,不仅能促进两国青年理解互信、增进友谊,还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两国对跨文化人才的需求。

科研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作为欧洲内陆国家,传统农业是摩尔多瓦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国土面积的80%是黑土高产田,适宜农作物生长,盛产葡萄、食糖和食油等。此外,该国拥有发达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业,其葡萄种植面积高达12.2万公顷,每年葡萄酒产量约为60万吨,其中85%用于出口,该国也因其优质的葡萄酒闻名于世。随着中摩两国在农业领域探索优势互补,双方率先在葡萄酒方面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助力人才培养。例如,2023年4月3日,中国农业大学与摩尔多瓦技术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聚焦农业科技与教育资源共享,合作提升双方在农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深化葡萄酒领域的强强合作,携手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除农业领域外,中国与摩尔多瓦高校也在医学领域积极探索科研合作。例如,2023年4月26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与摩尔多瓦国立医药大学合作协议正式签署。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不仅打破了两国教育科研合作与医疗服务的壁垒,而且为后续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腔医学人才注入新动力。

师资培养是推动教育质量提高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动力。摩尔多瓦一直积极探索与各国和联盟组织在教师领域的交流合作。例如,1990年欧盟发起“TEMPUS计划”,通过为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提供个人资助金、开展联合项目、开发新课程、试验新教学计划、开展联合教学培训行动、提供教师进修和短期培训等方式,大大促进了摩尔多瓦等东欧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动下,中国与摩尔多瓦的师资合作不断加强。例如,2023年11月,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赵君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李国婧教授带领的向日葵团队前往摩尔多瓦,与摩尔多瓦国立大学Maria Duca院士团队就向日葵列当防控技术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了两校教师团队的学术能力。2025年3月,摩尔多瓦欧洲政治和经济研究大学校长阿沃尼克·乔治、大学联盟创始人阿沃尼克·亚历山大等到访哈尔滨商业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分享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探讨学校间未来教师互访、联合科研合作的可能性,以期提升中摩双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动校际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语言互通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提供基础支持

2024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致2024世界中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承文明的载体、增进理解的桥梁”。语言作为国家的根基,承载着文化传播和教育传承的重要使命。语言互通是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基础性支撑和关键纽带,而语言教学是夯实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

随着摩尔多瓦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该国中文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学习中文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为促进中摩两国对双方文化的深入理解,2009年,西北师范大学与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我国在摩尔多瓦落户的第一所孔子学院,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学习中文的机会。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孔子学院针对不同年龄段和需求的学生设计定制了个性化课程,并以《新实用汉语课本》等作为主要教材,帮助学生从最基础的拼音、词汇、语法学起,逐步提升学生的中文水平,在加强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同时夯实语言基础。

此外,摩尔多瓦的官方语言是罗马尼亚语。中摩建交30多年来,随着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对罗马尼亚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当前,中国已有多所高校开设了罗马尼亚语专业,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同时,为加强中摩两国在罗马尼亚语教学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国驻摩尔多瓦使馆于2022年8月25日举办了首届“中摩罗马尼亚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和合作愿景”研讨会,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摩尔多瓦国立大学、摩尔多瓦国家科学院等两国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以在线方式参会,围绕中摩两国高校罗马尼亚语学科建设、校际交流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就深化两国语言教育合作提出了建议,为深化中摩传统友好和促进双边务实合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才智基础,进一步凸显语言教学在高等教育合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摩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摩尔多瓦是“一带一路”中东欧方向的重要节点。近年来,中摩高等教育合作面临一些新挑战,阻碍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优化,还可能对中国与中东欧整体合作网络产生影响。因此,深入探究并解决这些困境,对推动两国教育合作迈上新台阶至关重要。

首先,政策支持及落实力度有待提升。尽管中摩双方已经建立教育合作领域的学历学位认证和学分互认机制,但在实践中,学生学习特殊专业或课程学分认定标准有待进一步细化,政策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教育合作规模仍有扩大空间。目前,仅有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开设了1家孔子学院,中文教育资源与摩尔多瓦民众学习中文的需求之间存在缺口。同时,中摩教育合作项目的资金主要依赖学校自筹和政府拨款,而社会资本及企业投入较少,资金不足进一步限制了合作规模的扩大。此外,两国在学生交流互换方面的沟通与宣传力度较小,同样限制了学生交往规模的扩大。

再次,文化差异可能影响教育交流合作高质量发展。中国和摩尔多瓦在文化、教育体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中国注重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传授,摩尔多瓦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学习的方向和内容,强调学生个人潜能的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双方师生需要通过相应措施克服文化理解障碍,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教育合作领域广度与深度仍须拓展。一方面,当前中国与摩尔多瓦的教育合作主要围绕语言、农业和医学等领域展开,而在新兴学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较少。另一方面,针对摩尔多瓦急需的食品加工、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特殊技能型人才技能培养尚未启动,同时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推进较为缓慢,限制了就业岗位和机会的释放。

因此,面对中摩两国教育合作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笔者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优化机制建设。可通过成立中摩联合学科研究专家组,加强对双方教育体制和学历学位认证机制的研究,以细化特殊专业学分互认标准和学历学位认证机制,保障两国学历学位认证和弹性学分转换规则制定的科学合理。同时,借助政策推动双方长期稳定的教育合作关系的形成。例如,签署高等教育领域的长期发展协议,明确双方合作目标、资源投比及解决争议条款等;设立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政策的监督和咨询等服务。

二是构建多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为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摩高等教育合作应同步推进专业调整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当前,摩尔多瓦在道路、能源和通信方面的发展仍较为缓慢,因此基于两国双边发展要求,可以推动国内企业入驻摩尔多瓦,促进中摩双方产学研合作进程。例如,鼓励中资企业与摩尔多瓦高校共建联培实验室,加强当地在新兴产业与多学科交叉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职业教育发展。此外,还可积极推动建设中摩高等教育合作联盟,促进两国高校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并通过与企业签订如摩尔多瓦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项目获得企业投资等经费支持。

三是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推动教育交流。中摩两国合作高校可共同建立双向信息发布机制和平台,发布招生、合作项目等信息,为师生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促进合作机会的发现与教育资源的精准对接。同时,两国更多高校可基于各自教学与学科领域的优势探索共建新的孔子学院,或利用网络平台共同开设线上孔子学院,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吸引更多摩尔多瓦民众学习中文,扩大语言教育覆盖人群,夯实两国人文交流基础。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教育交流活动,如教育展、学术研讨会等,充分展现双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学生、机构或企业等多元主体主动了解并参与教育合作项目。

四是推动跨文化交流与能力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了众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对跨文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应重视师生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如开设相关课程介绍对方国家的传统文化、教育背景等,帮助双方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及教育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同时,双方教师也应学习和借鉴对方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当地的文化及学生特点,创新融合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自身跨文化教学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另外,中摩高校还可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体验日、传统节日交流活动等,以此增进双方师生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相互理解与包容。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摩尔多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未来,双方应继续秉持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沟通与协作,不断拓展高等教育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通过政策支持、规模提升、文化交流及企业赋能等措施,为双方高等教育合作提供持续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两国友好关系和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中摩高等教育合作也将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教育合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入发展。(作者王苑系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生导师;裴慧系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